中药狼毒的本草考证——为“瑞香狼毒”正名

时间:1970-01-01    来源: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作者:作者:卓兆莲,高英,李卫民,李永平   

【摘要】    对中药狼毒进行了本草考证,认为瑞香狼毒为历代本草记载的正品狼毒;狼毒大戟和月腺大戟应与瑞香狼毒区别列为大戟狼毒(或闾茹和草闾茹)较合适。

 

【关键词】  本草考证 狼毒 瑞香狼毒 闾茹

 

  Herbalogical Study 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 Langduas Redifine Stellera chamaejasme L.

 

  ZHUO Zhaolian,  GAO Ying,LI Weimin, LI Yongping

 

  1.New Dru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405,China

  2.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 Section,Handan,No.4 Hospital,Handan 0562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hrough a critical study of herbalogy, it is concluded that Stellera chamaejasme L. is the botanical origin of Langdu recorded in the ancient herbalogical works.It is suitable to name Euphorbia fischeriana Steud.and E.ebracteolata Hayata. as Daji Langdu (or Luru and Caoluru) to distinguish from Stellera chamaejasme L.

 

  Key words:Herbalogical study ;   Langdu;   Stellera chamaejasme L.;   Luru

 

  狼毒为少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历代本草均有记载。其味苦辛,性平,有毒;入肺脾肝经;具有逐水祛痰、破积杀虫之功效[1]。《中国药典》[21977年版收载的狼毒,为大戟科植物狼毒大戟Euphorbia fischeriana Steud.和月腺大戟E.ebracteolata Hayata.的根。而据相关文献报道[3],在历代本草中狼毒是以瑞香科植物瑞香狼毒Stellera stellera chamaejasme L.的根收载入药,而闾茹和草闾茹则分别以狼毒大戟Euphorbia fischeriana Steud.和月腺大戟E.ebracteolata Hayata.为来源记载入药。狼毒的来源收载历来比较混乱。为确保用药安全,搞清狼毒的来源,还瑞香科植物瑞香狼毒Stelle chamaejasme L.为正品狼毒的本来面目,同时还名于闾茹和草闾茹,有必要对其进行考证,以正本清源。

 

  明代以前的本草记载

 

  狼毒与闾茹两味药均始见于《神农本草经》[4],云:“狼毒,味辛,平。主咳逆上气,破积聚饮食、寒热水气、恶疮鼠痰疽蚀、鬼精蛊毒,杀飞鸟走兽。名续毒,生山谷。”又云:“闾茹,味辛,寒,主蚀恶肉,败疮死肌,杀疥虫,排脓恶血;除大风热气;善忘不乐。生川谷。”由此可知,两味药在药性及功能主治上均有所不同,不应混用。

 

  魏·吴普《吴普本草》[5]对闾茹的形态进行了描述,曰:“草高四五尺,叶圆黄,四四相当,四月华黄,五月实黑,根黄,有汁亦黄色。三月采叶,四月月采根。”根据此处的形态描述,特别是根具黄色乳汁,结合作者生活的地域(安徽、江苏一带),此处的闾茹似为大戟科的月腺大戟。

 

  梁·陶弘景的《名医别录》[6]曰:“闾茹,微寒,有小毒……,生代郡川谷,五月采根,阴干,黑头者良。“而狼毒则”有大毒,主治胁下积癖,生秦亭及奉高,二月、八月采根,阴干,陈而沉水者良。”奉高位于山东泰安境内,而在那里瑞香狼毒无自然分布,只有月腺大戟才有分布。因此,产于奉高的狼毒实为草闾茹,这说明,在梁代以前,两种药物就有所混淆。另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7]一书中,除闾茹外,还增加了草闾茹的记载:“今第一出高丽,色黄,初断时汁出,凝黑如漆,故云漆头;次出近道,名草闾茹,色白,皆烧铁烁头令黑,以当漆头,非真也,叶似大戟,花黄,二月便生根,亦疗疮。”由此可知,到了梁代,闾茹已明确地分为两种,即闾茹和草闾茹。从形态描述上看,闾茹与草闾茹均为大戟科植物。历代本草均认为闾茹表皮色黄赤,而草闾茹相对闾茹色浅,因而又称其为白闾茹[8]。闾茹“汁出凝黑如漆。”月腺大戟根中乳汁为鲜黄色,流出干涸后为淡黄色;而狼毒大戟根中乳汁为乳白色,流出干涸后变黑如漆。因此,这里的闾茹应为狼毒大戟Euphorbia fischeriana Steud.,而草闾茹应为月腺大戟E.ebracteolata Hayata.的根。闾茹具鉴别意义的关键特征为其根所含独特化学成分——硬性橡胶及树脂所致之“初断时汁出,凝黑如漆”之“漆头”。闾茹在采挖时,由于茎从根头(芦头)处断去,因而在此处流出许多乳汁,遇空气氧化凝固干涸后变黑,如涂上一层黑漆。另外从上述本草所记载的采收期看,亦与这两种药材相吻合。

 

  而关于狼毒的描述在《本草经集注》[7]则云:“秦亭在陇西,亦出宕昌,乃言止有数亩地生,蝮蛇食其根,故为难得。亦有太山者,今用出汉中及建平。云与防葵同根,但置水中沉者是狼毒,浮者是防葵。俗用亦稀,为疗腹内要药耳。”这里描述了“蝮蛇食其根”,陶氏所记载的是一种生态现象。蝮蛇以鼠、鸟、蝎蜥为食,分布在包括甘肃在内的全国大部分地区。理论上蝮蛇不是素食动物,不会象陶氏所说去食植物的根,这可能是生活在狼毒周围地下的啮齿类动物所为。有报道称[9],棕色田鼠Microtus mandarinus就是专门以瑞香狼毒的块根为食的一种狭食性动物,因瑞香狼毒的块根富含营养成分如淀粉等[10]。这种鼠类其洞穴浅而大,这正适合于它食取瑞香狼毒的块根。棕色田鼠分布于我国的河北、山西、陕西、内蒙等地。据了解,宕昌、秦州、成州古时或与陕西相邻,或在陕西境内。因此,可以推断,“食其根”的是棕色田鼠,而棕色田鼠的大量存在,又引来了大量蝮蛇在其洞穴出没觅食;古人碰巧在棕色田鼠洞穴中捉住蝮蛇和看到棕色田鼠吃后残留或贮存的瑞香狼毒的块根而得出了“蝮蛇食其根”的结论。不过,这为瑞香狼毒的产地考证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

 

  《唐本草》[11]对上述描述进行了驳斥,云:“此物与防葵,都不同类,生处又别。狼毒今出秦州、成州,秦亭故在二州之界,其太山、汉中亦有不闻有。且秦陇寒地,元无蝮蛇,复云数亩地生,蝮蛇食其根,谬矣。”此处涉及防葵问题。防葵列为本经上品:“味辛寒,主疝癥肠泄,膀眺热结溺不下,效逆温疟,癫痫惊邪、狂走。久服坚骨髓,益气轻身。一名梨盖。”从《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12]襄州防葵附图看,似是伞形科的植物。唐本注云:“其根叶似葵花子,根香味似防风,故名防葵,……今乃用枯朽狼毒当之,极为谬矣。”陈藏器云:“按此二物一是上品,而陶云防葵与狼毒根同,但置水中不沉尔,然此二物,善恶不同,形质又别,陶既为此说,后人因而用之。防葵将以破坚积为下品之物,与狼毒同功,今古因循,遂无甄别,此殊误也。”这就充分说明梁代至唐代,确实出现防葵与狼毒混用的史实。

 

  最早描述狼毒形态的当属五代时期韩保升《蜀本草》[13],曰:“狼毒叶似商陆及大黄,茎叶上有毛、根皮黄肉白。以实重者为良,轻者为劣。”从宋·唐慎微《大观本草》[14]所绘大黄及商陆图看,两者的叶形完全不同,大黄为掌状复叶,而商陆则为长卵形单叶。从现代植物分类学来看,两者属于完全不同的科属。上述对狼毒形态的描述与原图不符,可能有误。但从其中所附石州狼毒图看,其叶较小,披针形,无叶柄,互生,茎在根头部丛生,每一丛生茎无分枝,花序顶生,花被筒管状,裂片5,这些特征均与瑞香科植物瑞香狼毒相一致。大戟科植物茎单生,可见这一历史时期,中药狼毒并无大戟科植物根类。见图1

 

  到了宋·苏颂《图经本草》[15]中对闾茹的描述更为详尽:“闾茹生代郡川谷,今河阳淄齐州亦有之,二月生苗叶,似大戟而花黄色,根如萝卜,皮赤黄,肉白,初断时汁出凝黑如漆,三月开浅红花亦淡黄色,不著子,陶隐居谓出高丽者此近之也。四月五月采根,阴干,漆头者良。又有一种草闾茹,色白,采者烧铁烁头令黑,以当漆头,非真也。”从苏颂对闾茹的描述看,闾茹确实为狼毒大戟,因为其“汁出凝黑如漆”“皮黄赤”,这正是狼毒大戟与月腺大戟的主要区别点。从“陶隐居谓出高丽者此近之也”看,此处的闾茹与《本草经集注》中的闾茹实为一种。苏颂还谈到闾茹“今河阳淄齐州亦有之。”据考,河阳,即今河南省孟县,而淄州、齐州则均分布在今山东省境内。从植物地理分布上看,产于此地的闾茹应为草闾茹(月腺大戟),即苏颂谓之“色白者”。在《名医别录》[6]及《图经本草》[15]中,均有“漆头者良”及“采者烧铁烁头令黑以当漆头”的记载,说明古代均以狼毒大戟为闾茹的地道药材。

 

    《图经本草》[15]谓狼毒产陕西及山西。宋·卢多逊等的《开宝本草》则将四川、陕西、甘肃作为狼毒的主产地。这说明,在宋代以前,虽然闾茹与狼毒有混乱,但并不严重,瑞香狼毒一直是狼毒的主要来源。

 

  明代的本草记载

 

    《本草纲目》[16]所列狼毒图虽粗糙,但亦表示出瑞香狼毒的圆锥形根、茎丛生,花序顶生,花裂片5等基本特征。另外,李时珍在闾茹项下曾说狼毒“根无浆汁”,亦明确说明狼毒不是大戟科植物,并且强调:“今人往往以草闾茹为之,误矣。”在闾茹项下描述草闾茹形态时又说:“今人往往皆呼其根为狼毒,误矣。”明·倪朱谟在《本草汇言》也同样认同了李氏的观点,说明当时草闾茹与狼毒混用。李时珍除重复了前人对闾茹的论述外,还对草闾茹作了详尽的描述:“草闾茹出建康,白色。今亦处处有之,生山原中。春初生苗,高二三尺。根长大如萝卜、蔓菩状,或有歧出者,皮黄赤,肉白色,破之有黄浆汁。茎叶如大戟,而叶长微阔,不甚尖,折之有白汁。抱茎有短叶相对,团而出尖,叶中出茎,茎中分23小枝。二三月开细紫花,结实如豆大,一颗三粒相合,生青熟黑,中有白仁如续随子之状。”从李时珍对草闾茹形态的描述看,草闾茹确为月腺大戟。如“根长大如萝卜”,“破之有黄浆汁”,子房三室,塑果、种子三粒,这些正是月腺大戟的特征。另外从产地看,古之建康即为今日的南京市,而月腺大戟在南京的分布量确实很大。这些为草闾茹的原植物考证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从《大观本草》的淄州闾茹和《本草纲目》所列闾茹图来看,也确为大戟科植物。再观察其块根肥厚肉质,茎丛生直立,叶互生披针形或长回状披针形,顶生花序等特征,很明显是月腺大戟。见图2

 

  明·兰茂《滇南本草》[17]中记载更为混乱,有绵大戟,为瑞香科植物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 L.的根(别名:狼毒);鸡肠狼毒,为大戟科植物Euphorbia prolifera Buch.-Ham.(又名小狼毒);大狼毒,为大戟科植物Euphorbia nematocypha H.-M.的根及土瓜狼毒,为大戟科植物Euphorbia pinus Le'vl (E.prolifera H.-M.p.p.non Ham.)的根(又名:大狼毒,闾茹)。从此看来,绵大戟才是历代本草中记载的狼毒,也就是瑞香狼毒。但由此也可以推断,因各地方上述药材的名称相仿,狼毒很容易混用。

 

  另外,明末李中立的《本草原始》[18],曾绘有狼毒的药材图,并在图注中记载:“采者因难干多截成片子卖,内有黄纹,入水皆不沉。”根据图中狼毒药材为纺锤形肥厚块根及图注描述看,很明显,此处的狼毒为月腺大戟的根(草闾茹)。月腺大戟根的形状与图完全相符,该药根中富含大量鲜黄色乳汁,如不切片,不仅不能晾干,反而会腐烂变质。因此,图注中的记载与现在该药的加工方法是一致的,现今此类药材的商品仍为横、斜切片。另外,在药材的切面上有异型维管束及黄色乳汁干涸后留下的各种黄色花纹。由此可见,在明代,草闾茹已大量地混作狼毒使用。《本草原始》正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系统地将草闾茹作为狼毒收载,而成为明代误传给后人的根源。见图3

 

  清代的本草记载

 

  到了清代,狼毒品种没有因李时诊的强调而得以纠正,而《本草原始》的影响却根深蒂固,注重药材形态研究的书籍很少。仲昂庭的《本草崇原集说》、汪昂的《本草备要》、张璐的《本经逢原》、吴仪洛的《本草从新》,以及严西亭等的《得配本草》等对狼毒的形态都无过多的补充。另外,《本经逢原》中,有关狼毒的产地只有“出东鲁泰山”的记载,此外再无别地。从产地上看,很明显此地所产狼毒实为月腺大戟E.ebracteolata Hayata. (草闾茹)

 

  清代本草对闾茹的形态描述较少,但并非没有记载。《本草备要》[19]云:“根如莱菔,皮黄肉白,叶长微阔,折之有汁,结实如豆,一颗三粒。”《本经逢原》[20]曰:“闾茹,折之汁出,凝黑如漆,故名漆头闾茹,色白者名草闾茹。”这与前世本草对闾茹和草闾茹的认识是一致的。

 

  到了清·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21]:“狼毒,《本经》下品,形状详宋《图经》。今俗以紫茎南星根充之……。本草书于狼毒皆不甚晰,方家亦惮用之。滇南有土瓜狼毒,以其根大如土瓜,故名。按形与《图经》颇肖”。说明到了清代则有以天南星科植物的根冒充狼毒者。另有闾茹专条:“根长如萝卜,蔓菁,叶如大戟,滇人呼土瓜狼毒,即李时珍所谓今人往往误以其根为狼毒者也。”其插图较狼毒图精细,花序明显。从《本草纲目》和《植物名实图考》的记述和插图可以判断,闾茹和草闾茹系大戟科植物,二者形态相近,惟前者的根皮“色黄”或“赤黄”,而后者“色白”或“黄赤”。虽然此处的闾茹与前世本草中的闾茹非为同种,但将闾茹类混作狼毒使用,其地域之广阔却是令人惊叹的。在本草书中,不仅文字叙述有误记,图文不符者亦有之。《植物名实图考》中的甘遂插图,实乃瑞香科瑞香狼毒,该图较《本草纲目》中的狼毒插图精细得多,但基本形态是一致的,即茎直立,丛生,不分枝, 叶对生或互生,椭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头状花序顶生,花萼筒细瘦,先端5裂。这些形态特征,与历代本草中大戟科植物甘遂Euphorbia kansui T. N. Liou ex T.P.Wang的形态,是截然不同的。见图4

 

  近代关于狼毒的记载

 

  近代各地方的中药志及权威的中药书籍都有狼毒的收载,但植物来源不尽相同,如《中国民族药志》《陕西中药志》《四川中药志》中狼毒的来源为瑞香科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 L.的根;《中华本草》(蒙药卷)的狼毒为大戟科植物狼毒大戟Euphorbia fischeriana Steud.的根,而瑞香狼毒为瑞香科植物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 L.的根;但《中药大辞典》[1]中的狼毒就囊括上述3种来源;《新编中药志》则以大戟科植物狼毒大戟Euphorbia fischeriana Steud.和月腺大戟E.ebracteolata Hayata.的根列为狼毒的来源;部颁标准(藏药)1册没有狼毒项,而定瑞香狼毒的来源为瑞香科植物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 L.的根。

 

  目前以狼毒命名的中药非常混乱,据相关文献报道[3],全国使用狼毒分两大类,一为大戟科狼毒大戟及月腺大戟的干燥根;另一类为瑞香科瑞香狼毒的干燥根,前者叫“白狼毒”,为目前商品主流,使用面广,其中狼毒大戟销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北京、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安徽、贵州等省。月腺大戟销河南、安徽、山东、甘肃、江苏、上海、浙江、湖北、湖南等省。后者叫“红狼毒”,西北地区和西南多药用,销甘肃、陕西、内蒙古、北京、山西、江西、四川等省。

 

  此外,还有两广地方习用的狼毒,为天南星科植物海芋,云南地方习用的大戟科植物小狼毒等。从当今狼毒用药情况看,基本承袭了宋代和明代狼毒品种的演变。

 

  讨论

 

  闾茹与狼毒同为本经下品,在历代本草中均有收载。但到目前,这样一味历史久远的中药,在近代中药文献中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市场上亦没有以闾茹为名的药材。在进行狼毒的本草考证中,我们发现,历代本草中所收载的闾茹和草闾茹,正是我们现在作狼毒使用的大戟科的狼毒大戟Euphorbia fischeriana Steud.和月腺大戟E.ebracteolata Hayata.的根。由于它们长期混作狼毒使用,使其原来的名称渐渐消失,从而造成了狼毒品种的混乱。

 

  狼毒与闾茹的混乱由来已久,这可以从历代本草对狼毒及闾茹的记载中得以确认。按今瑞香科狼毒属植物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 L.系多年生草本,茎直立,丛生,不分枝,头状花序顶生,花萼筒细瘦,先端5,与《本草纲目》中狼毒的插图吻合;其根粗大,圆柱形,木质,根皮棕色,内面淡黄色,则与“根似玄参,……根皮黄,肉白”和“根无浆汁”等描述相符;性平,味辛苦,有毒,有散结、逐水、止痛、杀虫的功效,主治水气肿胀,淋巴结结核;外用治疥癣,杀虫。则与《神农本草经》气味辛,平,有大毒,主治咳逆上气,破积聚饮食等和陶弘景谓“为疗腹内要药”等较为吻合。该种分布于东北、西南及内蒙古、河北、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而宕昌在今甘肃岷县一带,秦州、成州在今甘肃天水、成县一带,秦亭在甘肃清水县东北,建平在今四川巫山县一带,表明产地亦基本相符。据《中药志》载:“从《证类本草》所载石州狼毒图,其根头处茎丛生,叶互生,披针形,似为瑞香科狼毒。”《植物名实图考》中的甘遂图与《证类本草》中的石州狼毒相一致,故其为瑞香科狼毒无疑。

 

  闾茹与狼毒原植物不同,性味功能各异。瑞香狼毒味苦辛,性平,有毒。逐水祛痰,破积杀虫。治水肿腹胀,痰、食、虫积、心腹疼痛,慢性气管炎,咳喘,气喘,淋巴结、皮肤、骨、副睾等结核,疥癣,痔瘘。与《神农本草经》:“主咳逆上气,破积聚,饮食,寒热,水气,恶疮,鼠瘘疽蚀,蛊毒。”《名医别录》:“疗胁下积癖”。唐·甄权《药性论》:“治痰饮,癥瘕。”《滇南本草》:“治胃中年深日久饮食结住,积久稠痰,状粘如胶。攻虫积,利水道,下气,消水肿,吐痰延。”明·李中梓《本草通玄》:“主咳逆,治虫疽,累疬,结痰,驱心痛。”陶弘景:疗腹内要药等,基本相符。

 

  至于闾茹和草闾茹,《名医别录》:“酸,微寒,有小毒。去热痹,破癥瘕,除息肉。”陶弘景谓:草闾茹,根亦疗疮。《图经本草》:“古方有用两种者……赤白皆可用也。”说明两种闾茹疗效一致,很早便共同入药。狼毒大戟与月腺大戟味辛,性平,有毒,破积杀虫,除湿止痒。主治淋巴、骨、皮肤结核,牛皮癣神经性皮炎及慢性支气管炎,阴道滴虫等。《张三丰仙方》谓“狼毒”尚治“疠风癞疮”(麻风破溃型)。三丰元末明初人,隐居湖北武当山,与李时珍所处时代地域基本相同,所言“狼毒”显然是李氏所云草闾茹(含闾茹)之误用者,狼毒实际并无治疗麻风之功。与《神农本草经》“蚀恶肉、败疮、死肌、杀疥虫,排脓恶血,除大风热气”,基本一致。

 

  由此可见,狼毒与闾茹两药性味,功效主治虽有相似之处,但不尽相同,故不应作为同一药物使用。狼毒与闾茹是《神农本草经》记载的两种不同药用植物,草闾茹则是南北朝时期始分出的与闾茹相近,功效相同的另一药用植物。历代本草对狼毒记述欠详,对闾茹及草闾茹的记载则较翔实。李时珍曾指出以草闾茹充狼毒之误,吴其浚则指出有人以天南星类植物充狼毒。到了现代,非但未能纠正上述谬误,而且狼毒的同名异物越来越多,闾茹及草闾茹则已在植物学及中医药学专著中消失。但二者的原植物狼毒大戟及月腺大戟则均被作为狼毒的来源收载。1970年代出版的《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已将狼毒大戟、月腺大戟以“白狼毒”之名与狼毒分条记载,说明这种不同早引起医药界注意,并已区别予以对待。但近代一些权威性著作如《中药大辞典》将瑞香狼毒和大戟科狼毒并收,虽提出瑞香狼毒为正品,但也为以后各种书籍收载大戟科狼毒创立了理论根据。《中药志》将大戟科狼毒作为正式来源,只是将瑞香狼毒附注略提。1977版《中国药典》直接法定大戟科月腺大戟和狼毒大戟为狼毒基源,舍去了瑞香狼毒,致狼毒这一药品的来源发生了变迁。

 

  建议

 

  综上所述,对中药狼毒进行了本草考证,认为瑞香狼毒是历代本草记载的正品狼毒。从《神农本草经》可知,狼毒与闾茹两味药在药性及功能主治上均有所不同,不应混为应用,其在疗效方面的某些相近或类似,仅属偶合,不能彼此取代,更不能混为一团。为了传承我国本草学历史遗产,确保用药安全,应还瑞香科植物瑞香狼毒Stelle chamaejasme L.的根为正品狼毒的本来面目;而大戟科的狼毒大戟Euphorbia fischeriana Steud.和月腺大戟E.ebracteolata Hayata则应与瑞香狼毒区别列为大戟狼毒(或作为闾茹和草闾茹)较合适(从来源角度上瑞香狼毒与大戟狼毒很易区分)。

 

【参考文献】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898.

 

  [2]卫生部药典编委会.中国药典,一部[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487.

 

  [3]赵奎君,徐国钧,金蓉鸾,等.狼毒类专题研究.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 (南方协助组),第2册[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71):184.

 

  [4]徐树楠,牛兵占编著.神农本草经[M.石家庄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31.

 

  [5]魏·吴普.吴普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59.

 

  [6]梁·陶弘景.名医别录[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23.

 

  [7]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342.

 

  [8]赵奎君,徐国钧,金蓉鸾,等.中药狼毒及其混淆品闾茹的本草考证[J.中草药,1996279):557.

 

  9DMITREV,PP.ZOOL ZH, 1980,59(12):1852.

 

  10]孙志忠,黎勇,郝文辉,等.瑞香狼毒与大戟狼毒糖类成分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6134):88.

 

  [11]唐·苏敬等撰.新修本草(辑复本)[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291.

 

  [12]宋·唐慎微.尚志钧校点.证类本草[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5313.

 

  [13]五代日华子集,尚志钧辑释.日华子本草[辑释本][M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09415.

 

  [14]宋·唐慎微撰,艾晟刊订.大观本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84.

 

  [15]宋·苏颂.图经本草[M.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78.

 

  [16]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745.

 

  [17]明·兰茂原著.滇南本草[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84.

 

  [18]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续修四库全书[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1424.

 

  [19]清·汪昂.本草备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73.

 

  [20]清·张璐.本经逢原[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97.

 

  [21]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57:5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siiv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